顶住“超预期”压力,走出“V字形”态势,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展韧性
顶住“超预期”压力,超预期走出“V字形”态势,顶住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展韧性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5%,压力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0.4%。走出V字尽管这一数字与去年中国经济的形态“耀眼复苏”相比大幅下降,但舆论普遍认为,势中升展这主要是国经因为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济企乌克兰危机深化演变,韧性尤其是超预期国内疫情多发散发,“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了严重冲击。顶住一些西方媒体由此看衰中国经济,压力声称“中国经济已无法成为全球增长引擎”。走出V字不过,形态多名中国经济学者15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势中升展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多个经济重镇4、5月遭受疫情冲击,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比2020年疫情暴发时受到的冲击还要大,但二季度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实现正增长,殊为不易。尽管目前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但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增长9.6%,尤其是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同比增长31.8%和111.2%,表明中国经济和“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全球危机中进一步增强。俄卫星通讯社14日称,尽管中国与美西方的政治关系存在紧张,但西方资本对中国的投资却在增加。其中增长最猛的投资出现在高科技领域。上半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42.7%、32.9%和45.4%。化工巨头巴斯夫首席执行官布鲁德穆勒日前对德国《商报》称:“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们离不开它。”
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2464亿元,同比增长0.4%。
“中国经济增长第二季度大幅收缩,上半年的增长也显著放缓。”路透社称,这凸显出4、5月份中国国内多个地区广泛的疫情封控措施严重冲击了工业生产和消费者支出,对经济活动造成巨大损失。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中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是自2020年第一季度之后最慢的季度增长。2020年,中国经济因武汉等地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而大幅下滑,2020年第一季度GDP收缩了 6.8%。但中国控制住疫情后,随后的第二季度经济强劲反弹,GDP增长由负转正。2021年中国GDP增长8.1%。报道称,今年3、4月份,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传播,中国数十座城市实施了严格的封控措施,包括中国的金融、航运和工业中心上海和深圳等地。大量居民被限制在家中,商店和餐馆关门,全国工业生产的供应链也被扰乱。
“中国经济6月开始反弹。”道琼斯通讯社称,随着6月初多数地方重新开放经济,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出现了改善的迹象。中国6月工业产出同比增长 3.9%,远高于5月0.7%的增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直低迷的零售额6月同比增长3.1%,扭转了5月6.7%的跌幅。
德国《商报》称,专家预计中国工业生产将持续反弹。中国海关13日公布的数据称,6 月份出口强劲增长了22%。中国工厂现在正在处理积压的订单。不过,近来众多国际机构预测美欧多国都面临衰退危险,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面临国际市场萎缩的“强大压力”。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15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看中国经济数据,不仅要看某个数据的高低,更要连起来看趋势。中国今年1-2月份保持了较好增长,3月经济下行,4月急速下滑,5月边际改善,6月主要指标企稳回升,整个上半年呈“V字形”态势。从3、4月开始的经济下滑主要受疫情影响,这次疫情主要影响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25%,广东省占10%。此外,全国80%的地区都跟上海有供应链联系,导致全国产业链和供应链都被扰乱。所以从某些方面来看,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甚至比2020年疫情暴发时的冲击还要大。
姚景源说,近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频频调低今年和明年的世界和各国经济增长率。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上半年2.5%和第二季度0.4%的增长数字虽然较低,但来之不易,说明中国经济经受住了超预期因素的考验,也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很强。
“发展升级态势没有改变”
一些西方媒体趁机对中国经济发出看衰之声。《华盛顿邮报》称,去年中国在从疫情中复苏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领先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目前,美西方国家基本上完全开放,而中国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随着更多变异毒株的出现,这一政策可能增加对经济的破坏性。《纽约时报》称,中国的经济前景并不那么乐观。报道引述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戈夫的话称:“中国已经无法成为全球增长引擎,长期基本面表明中国未来十年增长将放缓很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前所长陈凤英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现状下,中国经济更应注重在各方面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农业稳定与安全。中国上半年农业增长4.5%,全国夏粮总产量增长1%,避免了全球粮食危机的冲击。她说,面对比2020年更危急的时刻,经济安全和稳定是更重要的方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表示,实际上,近几年中国经济一直遭遇各种冲击或外部打压,但在一系列危机中正完成转型。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增长31.8%和111.2%,表明我国发展升级态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和“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增强。
“我们离不开中国市场”
“北京正在与时间赛跑”,德国《经济周刊》15日称,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长疲软,但中国经济管理层正在加快行动。截至6月末,中国各地发行了创纪录的3.41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这笔钱将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新基建”方面的投资,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的扩展。中国政府正在把这些高科技投资转变为增长引擎。
“全球资本仍像过去一样相信中国”,俄卫星通讯社14日称,尽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低迷,但外国机构投资者正在加大对中国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自动驾驶汽车方面的投资。摩根大通、淡马锡等都在谈论扩大中国投资。淡马锡称,将增加对有前景的中国科技的投资,重点放在半导体、大数据、人工智能上。这些方向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优先事项。报道称,尽管中国与美西方的政治关系存在紧张,但西方资本对中国的投资却在增加。今年前五个月,中国经济吸收外资达877.7亿美元,增长22.6%。其中增长最猛的投资出现在高科技领域。从来源地看,韩国、美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52.8%、27.1%、21.4%。
实际上,中国的产业升级和高科技投资正在得到回报。日前,制造业大国德国报告20多年来首次月度外贸逆差,5月逆差10亿欧元。其他几个制造业大国也基本上都是逆差:美国5月贸易逆差初值1043亿美元;日本5月逆差178亿美元,这是连续第十个月逆差;曾连续20多年顺差的韩国6月逆差24.7亿美元,上半年贸易逆差达103亿美元。德国《明镜》周刊13日不无羡慕地称, 6月份的中国贸易顺差飙升至979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大大超出专家的预期。
德国《商报》称,6月份,宝马集团投资20亿欧元在沈阳建设新工厂。这是迄今为止宝马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首席执行官布鲁德穆勒日前也告诉《商报》:“中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我们离不开它。”他强调:“我们支持所有在中国宣布的投资。”
【环球时报驻德国、加拿大特约记者 青木 陶短房 环球时报记者 李雪 陈康 杨晨 甄翔 柳玉鹏】
- ·北京房山区、门头沟区发布新增风险点位,新增风险区
- ·又一中国车企杀入欧洲市场!吉利将在东欧销售
-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爆损毁文物丑闻?事情没那么简单
- ·空缺近九个月后华夏银行行长人选落定,“70后”副行长关文杰升任
- ·网上“挂人”者被判赔四万余元,网络舆论监督勿超必要限度
- ·涨停板复盘:大盘全天震荡指数小幅收涨 户外运动概念股午后冲高
- ·大摩:新兴市场货币至暗时刻已经过去
- ·第五届进博会丨多家企业提前一年“锁定”第六届进博会展位
- ·外交部:第六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成功举办
- ·中天期货:甲醇价格收到多重支撑 玻璃供需过剩熊市难改
- ·6连板天鹅股份:短期内股价波动幅度较大,转让所持中软通股份剩余款项存无法收回风险
- ·曲家文:战略入脑,科技强心,数据造血,邮储银行打造数字金融“加速度”
- ·微短剧助力快手流量“拉新” 快手CEO亲自下场“抓”电商
- ·开盘:美股周一高开 热门中概股普涨
- ·逸仙电商再展产研创新实力!与中大达成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全面拓展Open Lab研发共创生态边界
- ·共同建设人类美好的网络家园——国新办发布会聚焦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滑落的地产富豪
- ·虚拟现实产业新动作,工信部正式批复!龙头股直线涨停,主力抢筹4只概念股
- ·港股通增设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互联互通再放大招:不用汇兑,人民币直接购买港股通标的!时间表确定
- ·一口“毒奶”,东方证券诉麦趣尔集团4.81亿股质纠纷案
- ·半年报也被董事投反对票 营收0.43亿亏损1.36亿 *ST腾信早已成“空壳”
- ·大商所召开2022年度理事会工业品委员会工作会议
- ·空缺近9个月后华夏银行行长落定,52岁副行长关文杰“转正”
- ·推动海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六家金融机构“掘金”东南亚
- ·中国银行业协会: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7.7万亿元
- ·美国新登月火箭何以上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