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集配、专车多模式组合,上海打通送药“堵点”
记者 方卓然
近日,堵点界面新闻从多家保供企业获悉,团购通送随着上海配药服务逐步恢复,集配市民买药难问题正在好转。专车
4月27日,多模上海市儿童医院与饿了么合作推出“宝宝送药专车”,式组全城已配送超1000单。合上海打
上海市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孙华君介绍,堵点互联网医院上线以来,团购通送医院复诊配药的集配业务量比较稳定,每天大约在200—300张处方量,专车并通过国药或上药的多模物流系统来送药。但是式组突发的疫情打乱了远程送药的节奏,3月下旬左右,合上海打由于个别中转站出现阳性病例,堵点配送环节受阻,4月后全城加强封控力度,整条配送链条几乎停摆。
“有些慢性病的患儿一旦停药,不仅会致使病程反复,甚至会面临生命危险。”孙华君告诉记者,孩子缺药的家长致电医院,医生也同样焦急。按照规定,疫情期间医生上班只能“两点一线”,虽然偶尔能顺路送一些药,但实在杯水车薪。
获悉儿童医院医药订单积压的消息,饿了么最初希望通过外卖跑腿来解决。但患者居住地太过分散,本就不足的运力无法支撑常规的配送方式。于是,双方协商共同制定了“宝宝送药专车”的配送方案,由多辆专车全城免费配送医院订单。
“现在是特殊时期,我们只能跑快一点,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宝宝送药专车”司机田丹说,她最晚一次回到住地已经凌晨3点。截至26日,“宝宝送药专车”长长的药单上,已有1000单完成全城配送,其中不乏罕见病用药、不可停药等需求,距离医院超过80公里。
“虽然一直在路上,但我更希望送药专车能尽快‘下岗’,这意味着疫情的结束,我们熟悉的上海也会尽快回来。”田丹说。
“宝宝送药专车”司机田丹在上海儿童医院取药。
除了与医院定向合作“宝宝送药专车”,为满足更多市民用药,针对特殊时期的需求变化,饿了么买药还推出了多种新模式保供送药,包括社区团购防疫医疗物资、“社区集采+集中配送”等,不断增强医药订单配送能力,同时优先解决特殊的紧急需求。
据悉,饿了么加快恢复服务能力,平台上恢复营业的药店数量相较月初已翻倍。封控以来,饿了么买药已累计送出220万单药品。
为了满足更多市民需求,饿了么买药探索创新推出疫情下新的履约模式。其中,饿了么与大药店、好药师大药店合作“社区集采+集中配送”的模式,让一家药店得以覆盖周边30个左右的社区。
该模式下,社区用户在饿了么平台下单后,药店会按照社区对打包药品进行分组,再由专车派送至每个社区,社区志愿者则接力完成最后100米送达。在运力吃紧的情况下,这项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一家药店日均可完成100余单配送,满足更多市民需求。
此外,饿了么上线“应急特需”通道,服务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最紧急需求。同时,针对市民用药需求,饿了么成立专项小组提升医药订单履约能力。4月3日,“应急特需”上线买药专项指引与专属通道,通过到店自提、跑腿代送等方式指引帮助用户提高下单的成功率,同时,提交给“应急特需”的紧急需求,则由专人、专车对接,尽力把资源投给最需要的人。
“应急特需”项目客户满意中心牵头人梁滔透露,随着买药服务逐步恢复和社会多方力量加入,目前“应急特需”项目的紧急用药需求已不足峰值一成。
“随着努力加快恢复服务能力,目前,饿了么在上海可每天完成的药品配送已经超10万单。”饿了么买药业务负责人王哲对界面新闻介绍,疫情以来,饿了么买药持续拓供给、扩范围,上海药店外卖配送覆盖的区域已经超过93%,线上可选购的药品种类也已恢复至封控前的95%以上。
饿了么购药平台。
百联集团作为防疫抗疫保供国企主力军之一,旗下上海围绕“保基本刚需+供特药特需”,依托广泛的网点资源和i百联“药到家”线上平台,对社区居民药品需求进行保供。
数据显示,自4月18日至4月24日,第一医药在一周内共接到59579单药品,其中黄浦、徐汇、虹口、崇明四个重点保供区域达36663单,i百联“药到家”累计新增订单数3142单,目前已在陆续配送中。
如何保障药品配送运力?
界面新闻获悉,百联保障“送药到家”的背后,有一支“送药侠”团队。4月16日,上汽大通与百联物贸股份保障服务车队携手,在短短8小时内组成“送药侠”队伍,打通疫情防控期间群众买药的物流通道。
“送药侠”将药品送到多个小区。
4月17日一早,保障服务车队的第一批驾驶员兵分南北两路,奔赴宝山区和闵行区,将10辆大通纯电厢式货运车顺利提回共和新路3550号,并再次对驾驶人员进行新能源车驾驶培训。
4月18日,服务保障车队的保供送药之路正式开启,上午,车队先到第一医药华联路仓库装载物资;下午装着大大小小共计92单防疫用品和药品的配送零售订单和团购大单,从第一医药南京东路店出发,分别驶向全市9个行政区、29个居民区。
考虑到纯电车的日行公里数,秉持少走回头路的原则,保障车队负责人闵瑶建立了临时工作群,对收到的订单目的地进行划分,按路途远近、行政大区、临近线路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并根据门店的需求,及时调拨车辆,对紧急件加急配送和处理。
18日中午,驾驶室温度已达37度,保障服务车队身着“大白”防护服的“送药侠”们,为了省电节约充电时间,提高保供配送的效率,他们硬是关闭了车辆空调,冒着高温穿梭在上海冷清的街道上,将客户的个人订单和居委的团购订单送达各个小区。
闵瑶介绍,18日从早上8:30到晚上18:30,10辆保供车单日共计行驶860公里,最远的订单在临港,驱车来回140公里,可谓是任重“道远”。“当完成了第一天的作业,20个志愿者脱下防护服、完成个人消毒清洁和车辆消杀后,他们甚至来不及休息,又再次奔赴第十人民医院,完成次日送药需要的核酸检测,迎接新一轮的送药任务。”
居委会志愿者到第一医药门店统一为小区居民配药。
除了送药上门,第一医药还对接街道、居委、志愿者,融入各社区,目前重点区域已对接25个街道238个居委,做好疫情期间的社区居民用药咨询及药品保供工作。
截至目前,第一医药恢复营业门店数从18日的34家已增至53家,占比达46%,其中医保门店42家。居民只要在i百联APP上搜索“药到家”平台,线上下单,第一医药会及时处理,由专业人员进行配送。
封控期间,第一医药针对黄浦、徐汇、虹口、崇明四个重点区域做到全覆盖,其他各区恢复经营的门店确保做好3公里半径的社区居民服务。
除服务居民日常用药外,第一医药聚焦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需求,如慢病患者、特效药重症患者、残障患者等,为市民提供服务,特殊药品(DTP)也基本恢复正常接单量。
此外,第一医药还对接上海市残联,了解到目前有一批残障人士对导尿管需求比较集中,而目前因运力问题有一批导尿管滞留仓库,第一医药紧急对接居委并落实了“百联第一医药送药到家”服务车帮助配送,及时将导尿管送到残障人士手中。之后,第一医药还将会了解需求后进一步拓宽采购品类,补充性价比高的残障人士需要产品,进一步满足他们的需求。
- ·2022年自驾旅行报告:近七成用户选择中短途,中青年是主力
- ·股市在关键时刻选择上涨!全球央行年会即将重磅开幕,市场静待重头戏
- ·乌兰察布样本:“东数西算”激活小城经济
- ·重磅!山东:加快编制济南、青岛都市圈规划,制定济青发展轴带计划
- ·北京市朝阳区149家保供超市、3500余个便民网点加强生活必需品供应
- ·友邦保险上半年亏损5.71亿美元 正加速布局中国非一线城市
- ·部分银行试水“支付宝”信用卡取现功能,是否合规?
- ·比尔·盖茨等美国富豪 为何纷纷买田种地?
- ·张掖甘州:财政安排4500万元补贴购房者,激发阶段性购房热情
- ·中天期货:商品整体波率缩小 沪镍延续横盘震荡
- ·数字人民币App上新“随用随充”功能
- ·“最会挣钱的房企”半年净赚167亿,手握千亿现金要撒网并购
- ·【金融街论坛】Visa公司副总裁张兆阳: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
- ·银保监会: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强化与母行风险隔离|快讯
- ·火速获批!地方国资成为天风证券主要股东
- ·川渝电力紧张背后:车企会“库存为王”吗?五菱称未受影响
- ·信利国际11月23日斥资377.04万港元回购276.8万股
- ·今年中央生态环境资金增至621亿元 较去年增加49亿元
- ·格力河北总代徐自发“转投”飞利浦疑云 飞利浦中国曾确认其股东身份
- ·商务部: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 ·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降薪:管理层带头领一半,其他员工打7折!发生了什么?
- ·消费旺季临近,白酒股强势反弹,机构:又到布局时刻
- ·“清朗”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多亿条
- ·高温限电下“电动爹”再现 未来电动车能否充当“虚拟电厂”
- ·10月核心CPI涨幅创40年最高!日本财相最新表态:将全力抑制通胀
- ·许宁宁:RCEP是拓宽和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抓手
- ·经济日报: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面临挑战
- ·理财子公司再添新:北银理财获批筹建,已有30家拿到“入场券”
- ·美国加州或将在2035年前全面禁售燃油汽车
- ·传北京通州放松限购?知情人士:存在已久,仅针对少数特定人群,并非新政策
- ·荣耀发布MagicOS 7.0操作系统,未来考虑对鸿蒙及iOS兼容适配
- ·歌帝梵“中秋糕点”最高售价1699元!店员:我们不允许把它叫作月饼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 ·聚焦市场变革 中国消费经济高层论坛探讨数智赋能消费创新
- ·北京公布2022年红色旅游景区景点
- ·邱栋荣全部隐形重仓股抢先看:持股极致分散,单只基金持股最高达到241只